被英法联军破坏前后的北京清漪园(一)

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全园面积约290公顷,其中北部瓮山(后改称万寿山)约占三分之一,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现为颐和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北部万寿山山形呈一峰独耸之势,在山上集中建造了大量的点景建筑;南面为昆明湖,形成开阔的山前观赏范围。1860年(咸丰十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部破坏。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光绪十四年)完成,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至此更名为颐和园。
 


1860-10-18,清漪園萬壽山東麓曇花閣西南面。被英法聯軍焼毀之前。原註釋: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en-Ming-Yuen, before the Burning, Peking. 直譯:偉大的帝王宮殿圓明園在燒毀之前(的一座建築),北京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園文昌閣城關西北面。被英法聯軍焼毀之前。原註釋:Imperial Summer Palace, before the burning,Yuen-Ming-Yuen, Peking.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清漪園萬壽山昆明湖,佛香閣是毀的乾乾淨淨,對鷗坊也已是廢墟。原註釋:View of the Imperial Summer Palace, Yuen-Ming-Yuen, after the Burning, Taken from the Lake, Peking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negative October 18, 1860]。


1860,清漪園佛香閣已毀,對鷗坊也已成廢墟。剛被英法聯軍洗劫後的大報恩延壽寺和佛香閣鉅大臺座。原註釋:Emperor's Summer Palace, Peking.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清漪園銅鏤空鎏金象足香薰(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聯軍劫掠之清漪園器物) PHOTO CHINA ENAMEL VASE SUMMER PALACE PEKING.


1860,清漪園萬壽山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燒毀後的廢墟。


1860,清漪園治鏡閣西北側。四圍城門額爲乾隆帝御書,南“南華秋水”,北“北苑春山”,東“輝朗東瀛”,西“爽凝西岭”。1860年雖遭英法聯軍砲轟,但幸免於難,然因無力修復荒圮,後慈禧重修頤和園時,拆除構件用於修復其它建築了。原註釋:Temple Complex with Axial Gates on Circular Base.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園花承閣多寶琉璃塔,位於萬壽山後山東部山坡,是一組寺廟園林建築群。建成於乾隆十八年(1753),主要由花承阁、六兼齋、多寶琉璃塔、蓮座盤雲組成,除塔外其它均毀 View of the Summer Palace, Yuen-Ming-Yuen, showing the Pagoda before the Burning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清漪園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最後一重建築磚石琉璃閣無樑殿智慧海,供無量壽佛,外壁嵌千餘尊琉璃佛 Summer palace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10-18,清漪園萬壽山後山四大部洲。乾隆效仿康熙安定喀爾喀蒙古後,在多倫諾爾會盟建滙宗寺先例,派大臣工匠進藏描摩三摩耶廟(桑鳶寺),仿建二處寺院在萬壽山後山和承德普寧寺主殿爲須彌靈境和香巖宗印之閣。原註釋:Imperial Summer Palace, Peking. [(英)費利斯·比托 Felice Beato]。


1860s,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殘蹟,轉輪藏(萬壽山昆明湖碑)。


1860s,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前西牌樓(歸指三明),劫後還留存了一段時間。


1860s,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前西牌樓尚在。


1860s,清漪園十七孔橋,可見南湖島上樓閣和萬壽山佛香閣已毀。


1860s,清漪園治鏡閣西南側,主殿遭毀。由西宮門北側岸邉向東北方向拍攝,萬壽山佛香閣已毀。


1869,清漪園西堤玉帶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 Liu Kuo Tzu Bridge.


1870 年前後,清漪園東宮門外銅獅子(東宮門已毀,砌上了障牆)。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南湖島月亮門。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東宮門通往大報恩延壽寺的湖濱林蔭甬道,後世的長廊還未修建。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清晏舫和荇橋,石舫上建築全毀。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十七孔橋,南湖島。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萬壽山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建築蕩然無存。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智慧海,衆香界琉璃牌坊,佛香閣臺座上一片廢墟。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劫後餘生-轉輪藏(萬壽山昆明湖碑)幸免於難,敷华亭已燒毀。選自《中國景觀》Views of China)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輯 George Ernest Morrison]。


1870 年前後,清漪園昆明湖東岸已成廢墟,文昌閣城關僅剩城臺,知春亭已不見。


1870 年前後,清漪園萬壽山寶雲閣。不知四面如何磗砌封堵?可能有就地保護之意吧。


1870s,清漪園東岸銅牛北側。銅牛鑄於乾隆廿年(1755),背上刻有乾隆帝手書《金牛銘》。


1870s,清漪園東岸銅牛南側。


1870s,清漪園東宮門外牌樓,額枋“罨秀”(清漪園時期四柱三間三樓廡殿頂,柱短不出頭,無戧柱)。


1870s,清漪園後溪河三孔橋和蘇州街。


1870s,清漪園劫後,佛香閣、大報恩延壽寺建築蕩然無存。